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過渡期的尷尬 平等與不平等









前陣子學測成績單出爐,這似乎不甘我的事

但是很奇怪,每年到了放榜季節,我就全身不舒暢



因為打開電視新聞,翻開報章雜誌都是看到

某位學生考了滿級分

某位學生多用功,成績可上台大

之類的



我自己也很好奇,為什麼每次看到這些新聞都不大爽

我想是因為成績一直都沒有很好的緣故

但是如果就這樣讓自己接受這個自卑的理由,似乎太不爭氣

所以我現在要把這個不舒暢的感覺給合理化







首先,我為什麼討厭這些新聞?

因為這些新聞很愛將那些考了高級分的學生給英雄化



當然,考高級分當然是不容易的事情(這我完全能夠體會)

如果這些新聞只是單純的資訊傳遞

像『高雄市劉乃嘉同學笑納滿級分』這種標題我沒意見

雖然對於那些考不好的學生而言很刺眼,但世界就是這樣跑



我討厭的是這些

『車站小販 家有滿級分建中生』

『建中生迷電玩 轉學六信考74級分』

『家扶扶助少女 滿級分獲表揚』



這些標題都預設了考生的考試背景低人一等



我不是瞧不起家扶兒,或是攤販子弟,或是私立高中的學生

我會用『低人一等』這四個字,只是因為新聞媒體就是這樣炒作

灌輸讀者大眾『這種人不大可能考高分』的思維,試圖製造反差

而這個反差,就是新聞賣點所在



好,新聞標題會這樣下不能完全責怪媒體

媒體會下這種標題,還不是因為大家喜歡看?

一定有不少父母看到這些新聞以後,會轉頭對他的孩子說

『人家生活條件比你差,都能考得比你好!』



社會大眾,你們就是預設了家扶兒,攤販子,私立高中的學生考低分才是常態

有時候還會指著路邊的乞丐,跟孩子說『你以後想跟他一樣嗎?』

這是你們默認的不平等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要一直說服自己,『職業無貴賤』,『英雄不怕出身低』

叫我們要大方接納每一個人,最好的證據就是國文課本還收入了『雅量』這篇文章





朋友買了一件衣料,綠色的底子帶白色方格,當她拿給我們看時,一位對圍棋十分感興趣的同學說:

「啊,好像棋盤似的。」

「我看倒有點像稿紙。」我說。

「真像一塊塊 綠豆糕。」一位外號叫「大食客」的同學緊接著說。

我們不禁哄堂大笑,同樣的一件衣料,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感覺。

那位朋友連忙把衣料用紙包好,她覺得衣料就是衣料,不是棋盤,也不是稿紙,更不是綠豆糕。

.

.

.

宋晶宜-雅量







是否想起來這篇課文了?

這是教育體制下,教導我們的平等



所以我們是在什麼樣的狀況?

學校教導我們的,與大眾媒體所灌輸的資訊互相衝突

這難怪我會全身不舒暢!



還有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



就是原住民學生考試要不要加分?

抱歉,我忘了是96還是95年的資料,臨時沒找到

但是我清楚記得,原住民學生大考加分,可以加到35%

幹,超爽的啊





當然,我也沒有瞧不起原住民的意思

因為原住民超正點





原住民的加分我只想到兩個方向切入

一是因為他們為『弱勢』族群

二是純粹要為了文化的多樣性而特別照顧

而事實上,不只是第一種理由,第二種理由也間接的承認了原住民文化目前是『弱勢』的



所以,我們現在真的有些問題在

而處理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





那就是,那些受到特別照顧的族群,自動跳出來,要求大家不要這樣審視他們

受到報導的學生,應該要要求媒體不要特別英雄化(當然,很有可能越要求越嚴重)

原住民學生也應該要求不要受到特殊待遇,讓受益者出來發聲,是最有利的

但同時也最困難



這樣大略講了一下,事實上還有很多東西懶得打出來

像是『受到幫助』,『需要幫助』與『弱勢』是否同義

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弱勢』的概念是否定義太廣

這些仍然值得討論



如同我的標題,這可能只是個過渡期,而我相信就是如此

這不會是一個會永遠持續下去的狀態

哪天我們真的能夠做到完全平等

就不會有這些過渡英雄化的新聞還有為了掩蓋不平等而採取的不平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