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鬼扯] 韓信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由於廁所裡面放著歷史書籍,裡面的文章都是短篇短篇的,上一次大號就會把中國歷史又往前推了一段時間,少則數月,多則數十年。前陣子讀到韓信被控謀反,而被處死時我產生了疑惑,因此繞著韓信的生平事蹟做了些功課,這就是撰寫此文的動機。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這三傑是漢高祖劉邦親自欽點的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漢書·高帝紀第一
張良可謂軍師、蕭何可謂良相、韓信則是戰無不勝的軍神

可這三傑卻沒有一個算得上好下場。張良看破得早,在幫劉邦平定天下後,闡明自己對秦國的仇已報,而天下也將太平,已經沒什麼好留念的,所以他要去修習成仙之道。

而蕭何則是懂得官場上為人臣子的道理,懂得「自毀名節」以消除劉邦對自己的猜忌,留得性命。

下場最糟糕的就是韓信,他背負著叛亂的罪名而被處死。傳說中的死法是被吊在大鐘裡面被殺死,稍後會講到。


我們先講講韓信這個人,在他身上有不少傳奇故事。年少時受過「胯下之辱」,肚子餓時曾經被河邊洗衣服的婦人給過飯,後來回到淮陰他還找出這位婦人給了千兩黃金。剛開始,他加入項羽帳下,獻過幾次計謀但都沒有被採納,只能夠當個看門的兼伙房兵,韓信覺得這太委屈自己了,索性不幹,轉投劉邦營下。

劉邦仍然沒有重用韓信,但是綜合了韓信在楚軍的經驗,指派做了糧倉管理員。韓信仍然覺得沒有被重用,因此又再度出走。一個糧倉管理員出走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當時已經是劉邦親信的蕭何卻急忙衝出去追著韓信,連像劉邦報告都來不及,讓劉邦一度以為蕭何就這樣離開漢軍。

等到蕭何把韓信追回來以後,蕭何對劉邦說了句麻將界的名言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其他的平凡將領容易得到,但是韓信這種,找遍全國也不會有第二個了)
-史記 淮陰侯列傳

蕭何除了要求劉邦向韓信行大將之禮,還要齋戒沐浴,選定良辰吉時才行。所以我們可以說,韓信也算是憑著人脈關係,空降大將一職。而且空降時的派頭還很大。

從此以後韓信正式展開他的軍旅生涯,我簡單用兩個字形容韓信的征戰成果




幹他媽的韓信沒打過敗仗啊,這其中又包涵了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都證明韓信用兵之靈活。詳細的戰功我就不細數了,劉邦三番兩次沒收(甚至是用偷的)韓信精兵為己用,韓信總是能夠率領一批新的軍隊以少勝多。這樣的將領全中國歷史甚至全球恐怕也沒幾個。

韓信一生中,我的眼光聚焦在三件事情上,這三件事情可說是接連著發生

(一)、韓信曾經有機會自立為王,使局面成為三國鼎立



背景是這樣的。韓信攻下齊國,認為齊國剛被攻下,局勢不穩,需要有人治理,因此建議劉邦封自己(韓信)為代理齊王,以利治理。當時的劉邦在另一邊被楚軍圍攻,忙得焦頭爛額,還聽到韓信想要當代理齊王的消息十分震怒,認為韓信不來幫忙也就算了,還想自立為王。但是張良在一旁像劉邦耳語「我們現在情勢危及,韓信要稱王我們阻止得了嗎?不如順水推舟,真的封他為齊王,順著他的意,反而保險一點。」

所以韓信就以齊王的身份在齊國定了下來,這時身旁的辯士「蒯通」則看透了局勢,建議韓信可以自立為王,讓局面呈現三國鼎立的狀態。理由是楚漢兩國正在混戰,是楚軍還是漢軍會獲勝,全看韓信要幫那一方。而蒯通提議韓信保持中立,不幫楚也不幫漢,伺機攻下楚漢兩邊兵力薄弱之處,並且收買民心到時候天下自然盡收韓信眼底。

而韓信念在劉邦肯重用自己的舊情,並沒有採納蒯通的意見。儘管蒯通之後仍三番兩次的嘗試說服韓信,但韓信始終不為所動。


(二)、劉邦對韓信的疑心



韓信被封齊王後接到命令,前去幫忙劉邦攻打項羽,項羽死於烏江之後,劉邦再一次把韓信的兵權收走,改封韓信為楚王。

但是劉邦身邊有人為了暗算韓信而誣賴韓信有謀反之嫌,劉邦想要討閥韓信卻又害怕打草驚蛇,因此想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義,「旅遊」!

因此劉邦就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的前往楚地「旅遊」了。韓信也不是笨蛋,天底下哪有人帶著全副武裝的士兵出來旅遊?因此韓信自動前去面對劉邦,想要闡明一片忠心,但是劉邦仍然把韓信五花大綁,韓信在這邊又罵了一句千古名言

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還算幸運的,劉邦並沒有殺掉韓信,而是改封韓信為「淮陰侯」並將他留在京城。


(三)、韓信死於謀反罪名



這件事最關鍵、最致命、也最啟人疑竇。在漢書以及史記上都清楚記載了韓信曾經找陳豨(音:西)商量謀反一事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史記 淮陰侯列傳

(陳豨要去鋸鹿太守,韓信約他到中庭去講悄悄話,告知如果陳豨要反,韓信會從京城跟陳豨來個裡應外合)

後來陳豨也真的反了,韓信在準備招集人馬的時候被密告,劉邦出門去討閥陳豨不在京城,因此是劉邦老婆呂后接到密報,呂后想要找軍隊征討韓信,但也是怕打草驚蛇,因此找來蕭何商討。蕭何建議呂后假造消息,向韓信說陳豨已經被殺,要眾臣前往呂后處慶賀。

蕭何前往韓信處說服韓信造訪呂后,誰知韓信入宮以後即被埋伏的士兵捆綁,拖到懸鐘室處斬,而且連誅三族。死前的遺言是

「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我當初沒有接受蒯通的獻計,今天被女人所害,這難道不是天意!)
                                                        -史記 淮陰侯列傳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一成語出處就是這裡,韓信當初能夠成為大將是因為蕭何的推薦,但是會死也是因為蕭何向呂后獻計。這樣的結果不禁讓人感到遺憾。



以上是我關注的三起事件


讀歷史只能讀史料,所以儘管蕭何是殺死韓信的主謀,但呂后才是真正的兇手。蕭何在此事件中的角色也耐人尋味。



蕭何與劉邦是同鄉,打從劉邦還是個混混無賴的時候就在一起打混了,因此與劉邦之間除了君臣關係之外更有一曾兄弟手足之情。從蕭何自毀名節以保全性命來看,他是有政治手段的人,因此蕭何很可能為了自保才獻策於呂后。畢竟韓信可算是蕭何舉薦拉拔起來,不大可能主動獻計(除非韓信造反罪證確鑿)。



到這邊,我想問的是,韓信到底有沒有反叛的意圖?是的,史記有記載韓信找陳豨商量謀反之事,漢書上也有。我很想問這種關係到謀反的密談到底是哪個史官躲在暗處偷聽,但是在這邊我就先不質疑「相信史料」這個大前提。讓我覺得不對勁的地方在於,這與我所讀到的韓信有差距,我所讀到的韓信雖然有些自負,但是重情重義。

當年胯下之辱,回到老鄉後韓信說要感謝這位當初瞧不起他的仁兄,因此把他拉進軍中給個軍職。韓信也沒忘記當初在河邊的婦人曾經賞飯給他,日後報以千金。在齊國坐擁精兵,蒯通三番兩次勸反而韓信不為所動。

怎麼看我都很難說服自己韓信會有反意,韓信心裡到底在想什麼,有三種可能。一是韓信沒有反意,謀反一說是功高震主或是呂后爭權的欲加之罪,史記及漢書都是漢朝時的著作,有可能考量到政治正確與否的問題而加油添醋。二是韓信的確有反意,史記上所記載為真。三是韓信本來沒有反意,但是被逼反了。到底真實情況如何我們已經無從知道,但是我對於韓信當時的心境很感興趣。

兵權三番兩次被劉邦奪走,不被劉邦信任。從韓信過去的種種來看他的確是重情義的,所以當他被劉邦懷疑謀反,劉邦打算外出「郊遊」來找他講清楚時,韓信還提著鍾離昧的人頭去找劉邦表明忠心,但是劉邦並不買帳,還是把他帶走貶職。

韓信被貶之後曾經說過「生乃與噲等為伍!」,表明了他的自負以及對目前處境的不滿。我想韓信當時的心態應該是老驥伏櫪,期待哪一天能夠再次受到重用。



http://www.qinla.com/article/201101/1451.html
此篇文章中提到,韓信為了鹹魚翻身,將希望寄託於戚姬以及戚姬的孩子如意。戚姬三不五時會向劉邦吵著要把如意立為太子,這一點惹腦了正宮呂后,戚姬最後的下場就是被丟到廁所的人彘(手腳砍斷,眼睛挖出,舌頭割掉,被丟到糞坑)。


我不知道韓信是不是真的與戚姬走得比較近,但呂后為了樹立威望而殺了韓信這一點不無可能,如此一來韓信的死就與戚姬無關。而且也算符合史料中所述,劉邦與韓信的死沒有直接關係。就史料來看與韓信的死有直接相關的是呂后與蕭何,劉邦把陳豨打退以後回到京城才知道韓信被殺,史記記載了劉邦的表現為「且喜且憐之」。

劉邦聽到韓信之死會高興,自然是因為想殺很久了,卻殺不下手或沒有理由殺。而「憐」這個字,我們什麼情況下聽到一個人的死訊會感覺到「憐」?答案或許有很多種,但如果這個人是我想殺很久,終於被我殺死的人我應該不會感覺到憐,只會高興而已。所以史料在這邊也與前面「政治正確」的考量一致,劉邦在史料中與韓信的死沒有直接關係。

我們只能再次承認,儘管呂后是殺死韓信的主要嫌疑犯,但是我們還是沒辦法知道韓信終究是否有反意,而我傾向認為韓信是忠心的,理由為韓信是重情義之人。假設韓信沒有反意,劉邦與呂后要在史料上動手腳是不無可能,而且史料上對於韓信謀反的過程有諸多疑點。我只能就此打住。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雖我不是古人 也沒有證據 不過若要我說 韓信絕對沒有謀反 當初有多少機會他不反 卻在大局已定之後? 韓信雖有些自負卻不至於愚蠢 他是個有信有義的武將這是眾所皆知 既然如此怎麼可能謀反? 史書所載不過是為給劉渣呂渣找個台階下 難道史書能寫;劉邦為除掉心頭大患知道自己比韓信差而殺掉他?我想即使是司馬遷也沒那個仗義直言之勇(文人中除了被誅十族的方孝儒還有哪個文官膽子夠壯?不怕死?)所以 看不起劉邦 雖然明為皇帝卻是個無信無義的鼠輩 聯殺人都要藉老婆之手 不過是個屁

Unknown 提到...

我相信韓信並沒有謀反。
但我這裡也提出我的觀點,韓信在年輕時,飯吃不得飽時常挨餓,被人瞧不起(言語霸凌),被人羞辱,他所經歷的會不會讓他生病了?產生自卑?
劉邦奪去他的兵權,降他的職位,會不會讓韓信的自卑感又起來了?因此他想飛黃騰達,一心想證明自己,不願再挨餓,不願再被人瞧不起,所以有謀反一事呢?
不管史料是否被人加油添醋或是竄改,我仍相信韓信沒有謀反。

莫漣 提到...

史料當童話故事聽聽看看就好,皇權改史 大改小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