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書] 我是宋朝人 - 一個超前王朝的故事




宋朝有很多地方吸引我,宋太祖趙匡胤的無血政變(陳橋兵變)與至今不明的死因、王安石與司馬光兩位君子因為變法問題而沒能一同合作創造更繁榮的盛世、與遼國從原本的互相敵對到簽訂「澶(音:禪)淵之盟」幾乎成為兄弟之邦。更別提靖康之難後,中國傳統的愛國情懷與苟且偏安的政府所摩擦出的一大片無奈,岳飛與文天祥的故事我們從小耳熟能詳。


而本書的書名「我是宋朝人」或許就是想表達,雖然宋朝在所有中國朝代中是佔地較小,國防力量較弱的朝代,但是宋朝對我們影響甚深。中國四大發明就有三項在宋朝扮演重要角色,而活字版印刷與紙鈔的首次使用(交子)更是間接證明了北宋時的經濟熱絡與知識傳播的需求有多大,可見北宋的確是個文化大國。


就是這樣濃濃的文化氣息讓我對宋朝產生興趣。


以上只是個人對宋朝的一些感想,讓我回過頭來談談這本書。


就我來看,讀歷史書的樂趣除了讓自己對過去發生的事情更有時間上的脈絡之外,還有兩點。


一是看作者如何描寫該名歷史人物的內心戲:阿斗說自己樂不思蜀時,是說真話還是假話?別說是過去的人,就連在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你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因此對於歷史人物的內心描寫作者們有很大的揮灑空間。


二是看作者如何把事件的前因後果交代清楚:一件事情會發生,一定有原因,但是要釐清原因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清廷腐敗可以是因為慈禧太后掌權,光緒皇帝不夠硬、也可以是從乾隆皇帝開始縱容貪污瀆職的大臣,也可以牽扯到幾千年以來中國專制皇權的老大心態。一件事要怎麼解釋,完全取決於作者。


綜合起來看,讀歷史書除了事件發生的順序大抵上是客觀的之外,其他事件與人物要怎麼詮釋都看作者本人,而詮釋的角度也與作者對該事件與人物的評價有很大的關聯。


而「我是宋朝人」的作者史式是個主觀性很強的人。


整本書的寫作方式在歷史書籍中是比較平易近人的,讀起來白話且通順,但是主觀意見非常重,或許是我書讀得少,但整本書讓我覺得能夠佐證他本人意見的史料他就加以採用,但與他意見相左的史料則加以批評。好吧,這本來就是做歷史的人該做的事情。


但他的主觀除了反應在引用的史料之外,他批評宋太宗趙光義與南宋政府的文字也絲毫不留餘地,這讓我想到我讀「明朝那些事」時,作者石悅對於明朝與日本戰爭所做得描寫也是十分主觀,大中國主義展露無遺。這本書也給我這樣的感覺,作者對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毫無顧忌,我認為寫書會主觀是無可避免得,但也難免會有些人排斥此種囂張的寫作方式。


整體而言,如果你對想理解宋朝發生了什麼事,這本書從五代十國到南宋亡國都大概寫了一遍,讀者能夠快速的掌握宋朝許多大事件的脈絡。但是作者對人物的評價則要慎讀,以免被作者牽著鼻子走。

沒有留言: